771771威尼斯cm大全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行业趋势】苏子孟会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4-04-12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 新优势 新作为”为主题的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六届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隆重召开。会上,苏子孟会长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行业形势报告。以下为苏子孟的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嘉兴,参加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六届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一届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
过去的一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等多重挑战,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稳定了规模,提升了质量,交出了一份回升向好的成绩单,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了坚实步伐。
工程机械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面对国内房地产等行业持续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环境变化,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全行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出口数额连续增长,保持了稳定发展势头。
下面就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情况、面临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如下,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23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情况 
(一)科技创新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持续加快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发展,重点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新技术广泛应用,传统产品提质升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占比快速增加,行业又有一些领域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有的进入世界领先水平,一些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产业薄弱环节得到解决和改善,逐步形成了与我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工程机械产业体系。
1、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行业积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基础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取得新成果,多项智慧施工技术装备得到有效应用,一批新型高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盾构机、非公路自卸车、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等多种高端整机国产化率大幅度提升,新材料应用进一步支撑了产品的轻量化,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产品测试、工业性考核等取得较大进展,一些基础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通过技术升级逐步实现自主可控和更广泛的实际应用,产业链、供应链逐步实现技术、研发、生产、服务的高效协同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按需求有序发布实施和推广应用。一批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操作控制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执行机构等环节的基础技术和关键产品列入《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和推广应用案例,为工程机械整机提质升级发挥了支撑作用。
2、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
工程机械行业低端重复生产和低水平竞争局面有效改善,逐步实现了中高端的竞争发展格局。高端工程机械产出能力继续增强。
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机械行业多层面渗透,智能制造示范和智能化工厂场景在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持下进一步扩大应用面,许多企业入围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取得新进展。
全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发展战略,绿色化发展结出丰硕成果。一批企业列入国家级绿色工厂,行业企业研发制造的多种电动、氢能和混合动力等新能源工程机械不仅在国内工程施工领域受到好评,而且走向国际。随着电动工程机械电池、电器及控制系统和技术的发展,不同需求场景不断出现,投入工程施工的数量快速增长,相关技术及配套设施加快完善,2023年电动工程机械销售量增速较快,电动装载机实现销售量同比增长210%,远高于装载机全年销量下降15.8%的同比水平。目前,电动工程机械正在逐步形成工况适应性好、零尾气排放、低噪音、高可靠、易保养、高效率的竞争优势。
3、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投放市场受到好评。
在工程机械总体销售低迷的情况下,一些高端装备销售量逆势增长,大型挖掘机、大吨位起重机、大吨位矿用自卸车、大直径盾构机、大型桩工机械、大型装载机、大型工业车辆、高米数臂式升降作业平台等重大技术装备呈结构性增长。
随着多项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超大型工程起重机、超大直径盾构机、超大型塔式起重机、特大吨位挖掘机和矿用自卸车等研制成功,用于施工作业,较好满足了国家核电、风电、化工、桥梁、隧道、矿山等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工程机械装备保障。同时,国民经济建设重大工程急需的一些重大、新型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取得新进展。
(二)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继续增强,出口额保持增长
行业企业国际化步伐持续加快,海外业务占总体业务比重稳步上升,国际投资扎实推进,全球营销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境外培训、物流管理和零配件供应体系继续加强,传统市场进一步稳定,新兴市场快速增长,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持续提升。工程机械出口连续实现高速增长,高技术工程机械出口涨幅加快。
据协会根据海关数据整理,2023年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为510.63亿美元,同比增长8.57%。其中进口金额25.11亿美元,同比下降8.03%;出口金额485.52亿美元,同比增长9.59%,比2020年增长131.6%;按照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计算,2023年出口额3414.05亿元,同比增长15.8%。
由于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的增强,加上一些产品国内销量下降等因素影响,工程机械出口占比大幅度增长,2023年平地机出口量占全部销量的85.73%,履带式起重机出口占比55.95%,压路机出口占比54.60%,挖掘机出口占比53.86%,装载机出口占比45.58%,升降作业平台出口占比37.11%,工业车辆出口占比34.54%,汽车起重机出口占比30.66%。
(三)行业企业发展韧性及抵御风险能力继续提升
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全行业改变了外延式增长的发展模式。2023年部分主要工程机械产品国内市场销量虽然降幅较大,但企业总体经营质量和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增长。据协会重点联系的企业集团统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9%,应收账款同比下降6.25%,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2.72%,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31%,职工从业人员同比增长0.78%,工资总额同比增长12.6%。
一年来,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产业聚集区优势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能力进一步增强。
协会及其各分支机构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广大会员企业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和提出政策建议,有序推进行业科技、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BICES 2023)、协会年会、高层论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展和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等,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协会力量。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行业运行总体上还处在企稳恢复的进程中,一些领域市场需求持续疲弱、新机销量底部震荡,旧机增量高位增长,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市场需求的制约作用仍比较大,企业经营的困难还比较多。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
建议行业各企业要持续把握好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坚持市场机制,需求牵引;坚持战略引领、开放合作、突出主业、精细管理;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做到稳中求进、创新发展;要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统筹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的重要论断,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国家新优势,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引。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新”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其“质”主要体现为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等现代新技术为支撑,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深化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产业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同时,运用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工程机械行业而言,就是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和构建竞争新优势。新的一年,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1、要充分认识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进程中生产力三要素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要紧紧把握住这次新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行业贡献。
工程机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把握发展机遇,注重利用先进新技术改造提升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试验检测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行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往的跟随模仿已经难以适应行业新的发展需要,面对当今世界竞争格局,我们必须提前布局,潜心研发,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继续坚持“四个面向”,以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努力提升行业竞争优势和我国工程机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注重开辟工程机械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强化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布局完整,具有持续升级能力的优势产业。
2、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要继续统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进一步提高行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瓶颈,加快实现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整合产学研和上下游科技资源,着力攻克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针对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域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补链强链延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提升工程机械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
要畅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循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探索构建“校企创新平台”体系,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将一些新的科技发明和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和书架上释放出来,实现科技创新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
3、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要进一步推进数智技术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生产和制造边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行业创新水平,促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和产业链资源进一步整合集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着力破解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供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进绿色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产业体系绿色化的发展模式。直面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与使用场景融合度不够、产业链培育迟缓、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不成熟、充换电基础设施薄弱,维保服务力量不足等问题,积极借鉴和关注相关领域技术进步与解决方案,不断实现新能源工程机械的技术升级。
4、要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要充分的资金力量作为驱动要素,积极拓展企业研发投入、风险资本、私募基金、资本市场等多层级多元化资金来源,注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的每一环节,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积极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
5、要深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加快建设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构建根植于工程机械企业的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工匠等齐头并进的人才链,大力开展工程机械制造、维保、服务、操作等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评价与晋升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新质生产力主体要素。积极推动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努力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通道。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处理好企业稳定发展与前沿技术发展创新应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解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着力点和方向性问题。工程机械行业应以自主可控为战略基点,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主题,瞄准关键短板发力,注重新技术、基础技术的研发和深度应用,构建行业创新生态圈,走好工程机械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瓶颈
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我国的工程机械大国基础,但整体实力、创新能力、产业融合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尚有差距,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领域发展仍有所差别,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聚焦短板弱项,加大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行业发展瓶颈,提升行业竞争能力,掌握发展主动权。
1、继续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创新发展的主题,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和提高产品品质质量。
高端化为工程机械高质量发展提供升级导向,加快行业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实施高端化升级,能够有力推动全行业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可以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体系协调性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智能化为工程机械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路径,发挥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作用,能够加快不同企业产品功能迭代升级,汇聚整合相关要素资源,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全行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化为工程机械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指引,既能为新能源产品提供创新和应用场景,又能为能源安全、节能减碳和污染治理提供技术设备支持,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世界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我国工程机械企业不可能置身度外,也不可能有先进技术应用成果送上门来,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因地制宜发现新质生产力,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和未来市场需求,掌握核心技术,开发研制不断升级的高技术、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满足用户需要,赢得市场竞争。
2、将创新生态圈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重点。
全行业应充分发挥各类资源要素和创新平台的优势,逐步建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圈。
一是积极构建各类企业相互合作的创新格局。加强创新资源分散、研发能力弱、创新人才不足的中小型企业与专业化的企业和大型企业、专业检测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协同创新,形成合力,逐步解决创新载体分散和资金、设备、人才等创新资源重复配置问题。
二是构建协同创新模式。要着力突破单个企业资源能力限制,开展与工程建设、工程承包和租赁等使用领域的融合创新;要协同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相互融合,利用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改造提升工程机械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相关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助力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三是打造科学高效的创新环境。要打通堵点,加强行业自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引领,发挥各类企业优势,建立大中小微企业、外资国有民营企业和不同区域企业协同发展的新型创新生态圈。
(三)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工程机械行业创新发展能力。
近年来,协会加大创新引领工作力度,着手搭建了一系列推动创新发展的平台,开展政策支撑的相关基础工作,为行业营造创新发展和能力提升氛围,为有关创新政策的落地努力做好服务。
1、参与编制“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
在国家有关单位组织下,协会参与了《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2023)》的编纂工作。围绕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技术体系及态势、产业体系及图谱、综合分析四部分内容开展研究。
《绿皮书》已经在2023年12月发布,是制造强国产业体系系列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引导市场和社会资源,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程机械首次进入《绿皮书》是对行业发展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提出了未来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发展方向。为做好《绿皮书》中工程机械领域的编写工作,在浙江大学杨华勇院士的指导下,由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等组建了工程机械领域课题组,成立了由行业主要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所组成的专家组以及编写组,共同完成了《绿皮书》相关内容的编写。
2、参与修订“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
在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的组织下,协会参与了《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的编制工作。
《目录》的编制和发布,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指示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任务目标的重要举措。此次《目录》在《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年版)》基础上,新增了工业基础软件,构成了“五基”。即,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基础制造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基础。《目录》在配合工业强基工程,引导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营造全社会重视产业基础氛围、引导企业从事产业基础领域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基础领域发展进程,成为凝聚合力,明确产业基础发展“靶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的重要抓手。
3、筹备举办首届工程机械行业科技节。
基于当前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旺盛需求;基于我国工程机械领域各企业、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检测机构和社会研究力量的大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要求;基于新时期工程机械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下一代新技术、新材料、新领域的影响和渗透;基于工程机械领域对于未来建筑施工技术、工法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不断探索等方面的需求,协会与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共同发起筹备了“工程机械行业科技节”。努力将“科技节”打造成行业科技领域的高端盛会,使有关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和研发项目可以交流、展示出来,并能够及时转化和应用起来。
相信通过科技节的举办,可以将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研究从“书架”和实验室释放出来,用于提升工程机械产业能力和水平;可以针对部分工程机械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支撑薄弱问题,打造创新技术交流与协作平台,成为有技术需求企业的“技术补给站”;可以引导行业和社会力量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工程机械及相关建筑施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为工程机械强国建设蓄积力量。
首届科技节将于2024年5月15日至17日在杭州市举办,期待广大制造企业、高等院校、施工单位、相关用户单位到现场指导、合作和交流。
4、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工程机械科技创新大会。
由协会和徐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大会于2023年10月18日成功举办,标志着在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下,通过搭建政府、行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制造企业的对话交流平台,聚集行业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扩大创新合作领域和对外开放,构建创新发展的生态圈,开发了工程机械行业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的新领地,建立了高效协同、创新开放的新模式。
我们将探索在不同的地区,针对地域产业发展特点和竞争优势,搭建不同特色的政府、行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制造企业的对话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产业聚集区工程机械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从而构建覆盖全国的工程机械创新发展体系,推动工程机械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5、响应国家“双碳”发展战略,落实好《工程机械“双碳”工作实施指导意见》。
协会成立了“双碳”工作委员会和“双碳”标委会,通过加强行业“双碳”工作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了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施工的推广应用。
 三、2024年的形势判断和重点工作 
(一)2024年发展形势判断
2024年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我们拥有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二是各项宏观政策相互叠加将对经济增长持续提供支撑。去年出台的增发一万亿元国债、降准降息、减税降费,以及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效应将持续释放,新近出台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形成叠加等,将有力推动经济恢复向好。三是政策空间仍然较足,国家加力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有条件的。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五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总的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
工程机械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和行业转型升级提速的关键时期,政策效力将逐步发挥,市场环境会稳步好转,涉及工程机械一些领域需求收缩、预期转弱、动力不足的状况将有序改善。
对今年工程机械市场形势要结合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行业资源优势的发挥和营商环境的变化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要坚持市场机制、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预计国内市场一些领域近期内仍会面临压力,但随着政策效力的发挥和市场环境的好转,全年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上将好于去年;尽管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凭借我国工程机械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整体优势,预计出口额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二)2024年行业重点工作
要抓住机遇,利用好不断发展的现代化供应链、丰富的产品应用场景和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等优势资源,加强自主研发和横向纵向协同创新,特别是各相关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要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创新,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重视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工程机械市场需求结构、需求内容、需求方向、需求类型和需求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坚持“四个面向”,紧紧跟踪市场需要,研究用户需求的新场景和新特点,加大创新研发工作力度,以高技术高可靠高性能的产品,不断满足用户使用体验和施工环境不断变化的新需求。
2、大力推进“双碳”发展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要进一步推动完善工程机械行业绿色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构建工程机械“双碳”标准体系,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工程机械装备助力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工程机械再制造工程和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工程机械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工程和构建新能源工程机械运维保障体系,加快行业绿色低碳科技人才培养,利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工程机械绿色低碳发展和拓展工程机械面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新产业。
3、坚持高水平“走出去”。
要着眼国际市场需求,继续提高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要以重要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国际化布局、提升区域市场供应能力、完善区域市场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加快融入当地市场和社会,深耕国际市场。
4、要持续跟踪监测市场变化,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及研判,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促进广大会员的沟通联系和协同协作。
5、协会将继续加强党建工作,巩固好巡视整改成果,积极做好为政府、行业、会员企业和社会的“四个服务”,要积极了解行业运行情况和会员企业诉求,及时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同时,继续打造好政策咨询、规划实施、信息交流、预测预警、科技质量、标准法规、人才培训、媒体宣传、会议展览等服务平台,努力办好上海宝马展(bauma CHINA)和组织好参加境外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等重大活动。要以“工程机械行业科技节”为抓手,努力打通创新“堵点”,力促工程机械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向深度发展和广度拓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奋发拼搏,为建设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于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分享:
联系客服
400-6191-666